天天看热讯:沙漠变绿洲

时间:2023-06-19 09:37:58       来源:哔哩哔哩

各位B站的朋友

本来我的回复是出于一个杭州本地人对于杭州美食的无奈。然后也看到高老师的想法、网友的评论。我想说说我对杭州美食的看法。也回复很多在那条评论下的一些看法。


(资料图)

首先第一,杭州现在美食荒漠的头衔,情况有3个。

1. 街边小店活不下去,只能靠流量吸引客户

2. 老字号辗转腾挪比较缓慢,思想还没跟进,以及靠山吃山

3. Zf在这个情况下,创造或者说重拾了“杭帮菜”这块牌子。希望通过流量拼命的为这块牌子贴金,但是实则里面的内容根本没做起来,金玉其外败絮其中。

其次,我认为造成这件事的原因也有3个。

1. 杭州作为互联网都市,一切向流量看齐。整个发展都显得太急躁,把人往城市里赶之后,势必会造成生态的变化。流量对于产品质量的侵蚀是非常严重的,之前我非常喜欢的一家店,在做了本地生活之后,短短几个月卖出2w单。我第二次去吃的时候,他的品质已经是料理包的品质了。某团、某音的本地生活服务虽好,但是对于商家来说是一件饮鸩止渴的事情。

2. 预制菜的大力推广,其实我本身不排斥预制菜,我认为他是个好东西。但是现在无下限的使用预制菜,已经导致了品质的断崖式下跌,我有个厨师朋友戏称,以后厨师会烧菜的越来越少,以后只有微波炉厨师和烤箱厨师了。

3. 流量为王的时代,大量的有心做好菜,有心做好餐馆的老板,被加盟割韭菜,不管是哪种形式,都造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血付诸东流,杭州的大量餐饮人才出逃,转行。一代代人的失望最后造成了这样的结果。我有幸接触过几个,无不叹息。

我从小在杭州长大,小时候知味观、梦粱楼、南方大包、吴山烤鸡、素春斋、新丰小吃。都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经过的店。那些好吃的美食,深深的印在我的脑子里。譬如片儿川、猫耳朵、粉蒸肉、熏鱼、素烧鹅、烤鸡更是只有清明节上坟或者过年,我妈妈或者我大姨去排上2小时队才能吃到的好东西(不过话说回来,吴山烤鸡到现在味道没变化),我记忆中还有华光路上面的葱煎包子、小馄饨。邮电路上面的油墩儿、蛋饼(杭州最早的蛋饼是加韭菜的)、葱包桧。那会儿吴山路还有宁波汤团店,云南过桥米线。这些记忆中的美食,在杭州的一次次发展中,慢慢的变化、消亡。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网红店。还记得零几年年都市快报评出杭州十大面馆,其中菊英、慧娟、平乐、老神仙、大学路面店,都上榜。我每一家都去吃过,各有特色,百花齐放。结果接下来就迎来了《舌尖》,结果菊英就这样变成了一家网红店,连锁店。品质已经不能用差来形容了。前几天路过建国北路店吃了一碗茄汁拌川,价格不低。但是面烧糊了,豆腐干有一股抹布的味道。什么方老大、无名氏面馆,队伍排的老长,但是实际去吃过,你就会发现没什么特别的,马马虎虎。高老师来踩坑也是意料之中。前段时间评出来的什么米其林,更加是滑稽搞笑。让我觉得很难受的事情是,当大家都在病态的追求流量和广度的时候,把烧饼做成烧饼的人,反而成了典型,就像大家都在往葱包桧里面塞素烧鹅的时候,不塞的变成了网红,变成了需要去赞扬的东西。这个食物本来不就应该这样做吗?

我不想评价杭州的特色菜到底是西湖醋鱼还是龙井虾仁。作为杭州本地人,我可以很负责的跟大家说,我们本地人平时是不点西湖醋鱼的。现在“杭帮菜”和“杭州本地人吃的菜”这两个概念是完全割裂的存在,当一个菜品完全需要游客来推动进步的时候,那么他只会向下不会进步,因为割完一波又一波游客。我想我说的是谁大家清楚。这几个月我去了很多城市,中山、深圳、广州、郑州、合肥出差,到了当地以后我一般会找当地人吃的餐馆,虽然有很多我吃不惯,但是他的特点、那种美食的风物,是存在的。在杭州,我差不多可以在宝美这样的地方看到。杭州这方面太缺失了。

最后,我想回复一下我评论里面的一个很特别的内容,他的结论是在二线城市中,不存在美食荒漠,因为你什么都可以吃到。我觉得现在普遍讨论的,是在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地方,本地人可以常吃的地方,你的本地特色菜品、本地特色吃法、本地特色产品。这句话的前提是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。我当然知道杭州哪里吃三头鲍,我还知道餐标2500的地方可以吃澳龙、石头鱼。这是沙漠中的一小片富人的游泳池。美食的森林是普惠型的,是大家去了都可以尝到的。是街边苍蝇馆子,小店里面能享受到的。

我真的希望现在杭州美食荒漠,是我们市政府做的营销手段,让大家都引起热点,也希望在这个手段后面,会有更实际的,能够改变现状的行为发生。不只是我的口腹之欲,更是家乡的荣耀。

谢谢你看到这里,感谢高老师的视频让我有这个机会去跟大家交流,借楼见谅。这是我第一次在B站发表文章,写的不好见谅。

关键词: